V3{y o"zo
因上期有事没能赶回,这次兼带着两期一起说说。 o6=C;M<0U9
(S
sk/M,
显然,临近“五一”的两期相关主题的整版报道,想把改革开放30年的今昔巨变,浓缩到工人身上反映出来。平心而论,这个话题很难写。因为每年“五一”都要谈论这个话题,再谈,如果找不好角度则很难谈出新意,闹不好就会老话重说,大道理满天飞。 7~(G.!pF
6y=H/8
然而,经过大家的一番努力,见报后的报道从整体看,效果还不错。第一期“工人不再傻大黑粗”,主要从根植于人们脑海中、社会观念中对工人的印象着笔,通过一系列事实报道,来表现当今工人这一群体的知识化、技术化和智慧化。方恒伦等人的报道,从不同的角度较好地诠释了主题。 BUC>p/n~
s,q&-
第二期主题报道“工人‘转身’”,又落笔于30年改革开放给工人这个群体带来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理想追求、婚恋生活等方面的转变,顾永强、李启恩等人的事实报道,也很好地诠释了主题。那么,5月话题的第三期,大家大概应该知道主题从哪方面用力了。 {rY*X
p
2lb
,'1
接下来我想与大家交流下稿件写法上存在的问题。 g#B;~.F
9 z@t@R*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前几次点评时我曾说过的大多数编辑对新闻稿件的好恶,谁能清楚的说出来?? 2/!Y.\L
j^cdy;G~
对,大多数编辑对新闻稿件的好恶:第一:喜新厌旧;第二:喜短厌长。这里请大家记牢。然而,光记住这两点还远远不够。今天,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第三点:喜活厌死!!活,就是生动,文章结构、语言节奏、措辞造句等都具个性化、特色化。 {!{UHbg%V
vEJr
I8p
如果说喜新厌旧是针对稿件内容而言的,喜短厌长是针对稿件篇幅而言的,那么,喜活厌死就是针对稿件表现形式而言的。 ~^
~tr4C>
F"j.o}|&
我想问一下大家,这期报道中的稿件,大家对哪篇稿件印象最深呢??为何对这篇稿件印象深呢??谁能说说?? a:3^{
<I0
`U_vSHPH
对,看来大家都很睿智,新闻稿除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等等之外,还要有可读性,这个可读性从何而来,一是从所报道的内容本身,而是从写作技巧本身。后者对大家而言做起来难度稍微大了些。大家之所以对金银贵这篇故事印象深刻,就是因为这个小故事的可读性。可读性让此稿魅力四射! 'E[[Ja`
@
_nmP;j
对大多数朋友而言,熟悉企业、了解工人,只要采访,选准主题、掌握到第一手素材,估计写好稿件问题不大,这是大家的优势。可长期从事企业总结、领导发言、先进典型上报材料写作的职业特点,却又成了许多人从事新闻写作的羁绊和局限,无论写什么类型的稿件,总是无法抹掉总结、讲话稿的痕迹,摆脱公文式、共性化语言,而缺少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个性化语言。从这两期稿件看,这方面的劣势尤为凸现。 j)dp<7za& |